1、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.3%,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
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:2021年,全社会用电量83128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0.3%,较2019年同期增长14.7%,两年平均增长7.1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用电量1023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6.4%;第二产业用电量5613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9.1%;第三产业用电量1423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7.8%;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743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7.3%。
2、2022年春运首日交通流量同比上升22%
1月17日,2022年春运正式启动。记者了解到,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监测的70条高速公路500个重要通道节点流量显示,春运首日流量比2021年春运同期上升22%。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部分省份流量较去年春运同期略有上升。全国高速公路、国省干线通行秩序良好,未发生长时间、大范围交通拥堵,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,未接报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。
3、今年我国航天发射任务首战告捷,试验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
北京时间2022年1月17日10时35分,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,成功将试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,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。
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6次飞行。
4、我国发现今年首颗近地小行星,下月将飞掠地球
记者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,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近日发现一颗正在向地球飞来的近地小行星。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其编号为2022 AA,预计它将于2月4日飞掠地球。这也是2022年全球范围内发现的首颗近地小行星。
5、2021年我国GDP突破110万亿,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
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中国GDP迎来了亮眼的成绩。1月17日,国新办举行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,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说,初步核算,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8.1%,两年平均增长5.1%。
不仅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、工业生产持续发展、市场销售规模扩大,同时,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
“总的来看,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,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,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。”宁吉喆提醒,同时也要看到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,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。
6、国家邮政局: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
1月16日,国家邮政局安全监督管理司发出通知,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,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,严防境外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。
7、10部门联合印发《意见》 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优化布局
工信部、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《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,到2025年,产业转移政策环境更加完善,中西部、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,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,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优势显著提升,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、区域协同显著增强。
8、农业农村部加强四方面举措推动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
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17日表示,要通过四方面举措提高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质量,即在农渔业内部挖潜上多想办法、在二三产业务工就业上多找出路、在公益性岗位兜底上多作文章、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上多加助力。
这是记者从17日举行的长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视频调度会上了解到的消息。
9、2021年我国人口增长48万
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,经初步核算,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。这一数字低于2020年的1200万人和2019年的1465万人。
数据显示,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了1883万的小高峰,此后持续回落。而2021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仅增长48万人。
10、国家卫健委:17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1例 其中本土病例127例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8日通报,1月17日0—24时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71例。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4例(上海17例,广东13例,云南4例,北京3例,四川3例,辽宁1例,福建1例,湖南1例,广西1例),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(广东3例,辽宁1例,湖南1例,广西1例);本土病例127例(河南102例,其中安阳市94例、郑州市4例、许昌市4例;天津18例,其中津南区15例、西青区2例、河西区1例;广东5例,均在珠海市;北京1例,在海淀区;陕西1例,在西安市)。无新增死亡病例。新增疑似病例3例,均为境外输入病例(均在上海)。
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5例,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050人,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。